
[綜合篇]“內聚外合”,長三角共同打造科創引擎
□ 記者 陳澄 田墨池
推進科技和產業創新一體化發展,記者發現,在整個長三角區域,企業之間的主體協同已然形成。不僅如此,從空間地理的視角來看,各地域之間的創新合作也產生了溢出效應,高質量的區域協同創新,發揮出“1+1>2”的良好效果。同時,環節連接的“內聚外合”也正成為創新一體化發展的主方向。
“作為***創新力的光伏企業,公司已擁有垂直一體化產能,這得益于長三角‘兄弟企業’的支持?!蔽挥诎不諄戆步洕_發區的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生產運營總監劉繼豐告訴記者,光伏產業在長三角有著深厚的產業根基,為公司走向全球提供了各項配套。
區域合作,下好創新“先手棋”
5月18日,第三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拍賣會在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平臺(上海)中心舉行。而在此前,安徽宣城安工大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梁倩已經多次往返于宣城和上海。
2016年,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正式啟動建設,范圍包括G60國家高速公路和滬蘇湖、商合杭高速鐵路沿線的上海市松江區,江蘇省蘇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興市、金華市,安徽省合肥市、蕪湖市、宣城市9個市(區),總面積7.62萬平方公里。
5年間,以上9個城市的GDP總量從占全國的1/16上升到1/15,稅收總額從占全國的1/15上升到1/12,高新企業家數從占全國的1/12上升到1/10,有67家企業在科創板成功上市,占全國科創板上市企業的1/5。
上海阪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成長起來的企業?!肮緸榇舜闻馁u會帶來了兩項專利技術,一項是新能源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另一項是應用于立體車庫的柔性充電系統?!惫靖笨偨浝韯㈢f。
“目前,G60科創走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品牌的吸引力、辨識度越來越大,朋友圈也越來越大,30多家平臺、第三方現在都成為其戰略合作伙伴,企業儲備庫也越來越豐富?!遍L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席辦副主任宋蘇偉表示,九城已設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11個,各基地根據發展定位及產業基礎,聚焦不同領域,形成了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科創+產業”發展格局。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是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科創要素廣泛集聚,區域高質量協同創新的一個縮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向縱深推進,長三角城市的目標也越發一致——合力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上海就在近日提出,要推動政策資源、重大項目、功能配套進一步集聚,把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成為代表國家參與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和競爭的“科創特區”。
主體協同,加速科創一體化
在安徽金弘安米業,董事長陳順成更對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科創協同印象深刻?!皼]有江蘇省農科院‘手把手’幫助公司建立‘超級標’,金弘安不可能拿到這么多市場份額?!标愴槼山榻B,所謂的“超級標”,是金弘安在優糧優種、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價、優糧優銷的基礎上,對后續加工依然提出更高要求。
作為對創新資源需求***為強勁、對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為迫切的地區之一,長三角的高質量一體化,為企業、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提供了***合適的舞臺。
根據***新發布的《長三角一體化中的江蘇產業創新報告》,長三角高等學校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呈現穩步增長趨勢。從不同主體參與經費來源的占比及變化趨勢來看,政府直接參與高等學??萍紕撔碌某潭认鄬^高,企業是高等學校的第二投入主體。其中,安徽和上海高校中的政府資金比重較大,接近80%;江蘇是企業投入占比***高的省份,10年間維持在35%—45%。
“全國30%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在長三角落地開花,其中江蘇擁有832家,位列長三角之首?!蹦暇┐髮W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徐寧說,江蘇的***優勢,集中體現在經費投入大、創新載體多。
由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共建的南京***激光技術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采取“一次買斷、二次開發、多方合作”,吸引多家單位和團隊的科技成果在研究院平臺二次開發,成功轉移轉化多項科技成果。
南京工業大學膜科學技術研究所,是南京工業大學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南京膜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為依托共同組建的研究機構。該所實行“一所兩制,統一管理”的創新模式,依托學校機制,產出原創性科技成果。不僅如此,該所還依托市場機制,推動原創性成果的轉移轉化。
以鏈入鏈,跨越創新的“死亡之谷”
雖然當前長三角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并初步實現了協調發展,但徐寧認為,未來提升空間仍然很大?!堕L三角一體化中的江蘇產業創新報告》也指出,從創新環節來看,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需要實現從知識生產到知識應用之間的耦合,努力跨越創新的“死亡之谷”。
在此背景下,借力環節連接的“內聚外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成為大勢所趨?!敖衲?月,東方日升獲批成為江蘇省級異質結產業創新中心?!睋疽晃回撠熑私榻B,“異質結”技術是光伏行業預期的新一代技術革命,而由東方日升牽頭組建的創新中心,聯合多家異質結產業鏈中的領軍企業,包括常州聚和新材料、蘇州邁為科技、常州捷佳創精密機械等,以實現***挑戰性的、效率25%以上的異質結電池量產效率的突破,“令人振奮的是,目前,東方日升已有異質結電池產線***高量產效率已達到24.55%?!?/p>
“高質量一體化的突破口在于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把科技創新落到產業發展上?!毙鞂幷J為,在這方面,江蘇有一些經驗可供分享:一是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臺。如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與蘇南31個高新園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布局建設了生物醫藥、新材料、半導體等17家蘇南國家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等。二是完善政策體系,提供制度保障。如2018年9月,江蘇開全國先河,***發布技術經理人管理辦法及傭金標準。三是設立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助力產業鏈升級。如江蘇亞威機床攻克了數控折邊單位關鍵技術,研發了國內首臺(套)高精度高效數控板料折邊機,打破了歐洲國家對高精度數控折邊機的壟斷。
安科迪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王惠東從企業視角出發表示,制造業企業尋求協同效應的特性,天然使其傾向于打通人才鏈、產業鏈、資源鏈的上下游,推動一體化的發展進程,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發揮企業等社會組織的力量打破區域障礙、進行要素協調,可能是接下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種新路徑。
[亮點篇] 機器人產業:打破“洋壟斷”,長三角鏈上“突圍”
□ 本報記者 付奇 王夢然
這里,是人們熟知的長三角,以全國1/26的地域面積,創造了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工業基礎雄厚、集群優勢明顯,機器人產業占據國內“半壁江山”。這里,也是讓人滿懷期待的長三角,攻克國外技術封鎖,打破“洋壟斷”,聚“智”成群,助力國產機器人等自主品牌在全球產業迭代的大趨勢下分得更多“羹”。
“長三角不但是中國經濟的中心之一,也是中國對接世界的舞臺?!痹谀暇┌K诡D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諸春華的辦公室里,有一幅長三角機器人產業鏈地圖,上面標注著上千家上中下游企業、工廠以及院所……
競逐“***集團”
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機器人***大消費國,而2014年被業內稱為“中國機器人產業元年”,從這一年起,中國機器人產業走上發展“快車道”。長三角,則早在20多年前就已開始布局。
那時候,拉訂單、磨技術,國內機器人企業大多走得踉踉蹌蹌?!爸挥凶灾鲃撔?,才能在極小的市場份額間拼出一條生路來!”在諸春華的回憶中,1993年公司成立之初,機器人產業鏈上幾乎所有的關鍵技術,都被國外壟斷、卡脖子。家底不足、處處不通的窘境下,只有以市場換技術,早期埃斯頓不斷通過融資收購,對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零件一一布局,“舉步維艱”地完善著整個產業鏈。
這樣艱難的起步故事,在長三角各地上演著,但機會也正蘊藏其間——1999年,安徽中科大訊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合肥成立,從智能語音起家的科大訊飛,20年后已經橫跨十幾款智能產品領域;2010年,一家名為上海擎朗智能的公司在上海成立,那時還在計算機軟硬件各項業務中尋找市場方向的擎朗智能,如今已成為全國服務機器人企業中的佼佼者……
業界認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有三個必要條件——用以設備材料更新的足夠資金投入,隨時量變崛起的強大技術積累,滿足持續創新需求的人才和研發機構儲備。而這些,正是長三角的優勢所在——幾十年在制造業和經濟領域的探索,為長三角積累了資源、資金、人才各方面的基礎,以及工程機械、汽車、飛機、輪船、電子制造等產業優勢和技術優勢,也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市場推動力。
如今,長三角集聚了ABB、庫卡、安川等國際機器人巨頭,以及新松、埃夫特、埃斯頓等國內機器人領軍企業,已覆蓋整機、核心零部件到系統集成應用等機器人產業全鏈條。經過30年的漫長競逐,在機器人產業“賽道”上,長三角各地已然形成“***集團”。
低端制造之困
然而,到了國際賽場,仍然相形見絀。
2014年以前,國內市場上國產機器人占比還不足10%,中國機器人產業和國外相關產業相差幾個“代際”,控制器、減速器和伺服電機等機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全部被國外壟斷。
打破“洋壟斷”,成為長三角的共同期待。不過,行之惟艱,由于機器人產品往往卡在技術、成本等環節,導致市場上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這一尷尬現狀的背后,是很多企業無法兼備強大的研發和生產兩項能力,其中,研發是***大弱項。
即便有了高端產品,開拓市場又成為新的“難關”。國際***的機器人企業不愿使用中國生產的關鍵零部件,國內企業也更愿意相信“洋品牌”。更大的競爭來自國外品牌也開始“放下身段”,一邊加強在中國各地的布局,一邊在中國市場降低產品價格。一系列“操作”之后,國內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更大了。
在從系統集成走向高端制造的大勢之下,機器人產業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捌祁}”的思路也愈發清晰——在產業規劃時走差異化之路、在突破核心技術“卡扣”時則合力攻堅,共同推動高端產能發展,實現良性競合。
“以前,各地都在發展機器人產業,企業各干各的,產業之間往往競爭多于合作。但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行業已達成共識——關鍵技術的研發、檢查設備的共享、政策資源的互通、產業標準化的規范等都可能實現?!闭憬T和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洪靈對長三角機器人產業合作充滿信心。
攜手強“鏈”突圍
“當前,公司掌握了機器人全鏈85%以上的核心技術?!敝T春華透露,去年,埃斯頓工業機器人出貨量達5600臺,但他深知“一花獨放不是春”,協同創新、握拳出擊,會讓整個市場越做越大。
去年初,埃斯頓與浙江企業雙環傳動簽署戰略合作,前者列技術需求并提供驗證場景,后者緊盯關鍵技術,共同攻克“RV減速機”。今年4月,合作傳來新進展——關節機器人“減速機”已基本攻克技術瓶頸,有望國內實現國產替代。
“我們的諧波減速機合作伙伴在蘇州,伺服電機合作伙伴在蘇州和上海,鑄件和齒輪合作伙伴在常州?!卑不瞻7蛱刂悄苎b備股份有限公司機器人事業部總工程師肖永強介紹,公司核心零部件一半以上來自長三角區域,國產化率已達80%以上。
在同一個區域大市場下,這樣企業間跨省布局、協同創新的場景,正愈發頻繁?!叭∫皇械漠a業優勢各不相同,上海有資本優勢,江蘇有產業研發優勢,安徽有產業集群優勢,而浙江機器人市場推動力度和能力相對較強,我們相互借力,能實現優勢互補?!弊鳛殚L三角智能制造聯盟機器人專委會理事長的諸春華認為,隨著國內機器人市場朝著技術更高、產量更大、需求更多的方向發展,未來,長三角各地必將走向更深層次的產業協作。
合作的突破口,正在“鏈”字上。
就在上月,長三角機器人產業鏈協同工作推進會在上海召開,在現場,今年1月剛成立的長三角機器人產業創新平臺聯盟發起倡議,聯盟成員未來將從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技術攻關合作、功能型平臺共建合作三個維度深化協同。此前,一個匯集了國內超過90%機器人相關企業的“巨無霸”科創平臺——上海機器人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也已落地上海普陀區,成為技術分享、轉化的大本營。
“長三角地區作為先行示范區,從去年起就將機器人產業鏈高質量協同發展作為區域建設的重點任務?!鄙虾J薪浶盼敝魅螐埥鞅硎?,下一步,長三角將共同推進核心技術攻關,打造一批高質量國產精品品牌,形成一批關鍵環節“鏈主”企業。同時,促進區域聯動,組織更多供需對接活動,鼓勵整機與零部件企業打造結對合作試點示范。
“我們將加強機器人產業鏈發展跟蹤評估,根據長三角區域內產業分工,引導中小企業專業化、配套化、集聚化發展,形成大中小企業分工互補、產業鏈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苯K省工信廳裝備工業處處長申高青期待,下個十年,通過四地政府、機構、企業攜手,將長三角打造成***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高地,讓“國產機器人”從強手如林的國際市場強勢突圍。